每年都要参加考试! 直接背诵传播效果理论要点|专题08

作者:无忧博主 2024-04-19 浏览:12
导读: 如果要说《沟通课程》哪一部分最重要,那一定是效果部分! 大众传播经典理论一直是高校教师最喜爱的经典考题。 大众传播理论的新变化是这类试题中最容易讨论和简答的角度。...

如果要说《沟通课程》哪一部分最重要,那一定是效果部分! 大众传播经典理论一直是高校教师最喜爱的经典考题。 大众传播理论的新变化是这类试题中最容易讨论和简答的角度。

今天的话题将围绕大众传播理论的新变化,为AIBO读者提供此类经典话题的参考思路~

往期回顾:

获200分的媒体整合万字讲解pdf|专题01

马新观最难整理的话题,这里有现成的框架|话题02

考试考了30多分的《计算广告》知识点原来这么难 | 话题03

屡试不爽的媒体制作和管理,用这些模板就能一举解决|话题04

一篇文章理清国际交流,这个必考话题聚焦这几个问题|特别分数保证计划05

这可能是你没有关注过的算法知识。 用7篇专家论文告诉你算法高分答案! |主题 06

“浙江宣传”已成顶尖,这些政务新媒体必须梳理| 专题07

真题分类

沉默的螺旋

反沉默螺旋(术语解释,南京林业大学334,2023)

结合具体案例来描述新媒体环境下沉默螺旋式的演变。 (讨论,西安交通大学440,2023)

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尝试描述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之间的关系(作文题,四川外国语大学440,2022)

谈谈你对网络舆论“反沉默螺旋”现象的理解(作文题,四川外国语大学625期,2022)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如何理解网络空间的沉默螺旋? (简答题,上海外国语大学843,2022)

在社交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有解释力吗? 为什么? (简答题,北京师范大学,829)

在互联网背景下,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机制减弱了,也有人认为沉默的螺旋机制加强了。 您如何分析这一点? 简述反沉默螺旋现象(简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40,2023)

议程设置

简述互联网时代议程设置是否有效(简答题,广西大学440,2020;简答题,郑州大学625,2022)

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与发展(简答题,华东师范大学,848,2021;简答题,华中师范大学,711,2022)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点 (简答题,厦门大学440,2022)

与传统议程设置相比,在线议程设置有何独特之处? (简答题,大连理工大学449,2022)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演变与发展(简答,西安交通大学440,2022)

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和议程设置的内涵(讨论,长安大学334,2022)

评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发展(简答题,2022年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新闻硕士334真题,2022)

智能通信的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理论从第一层次发展到第三层次面临哪些挑战? 你能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假设吗? (简答题,北京师范大学,829)

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分析议程设置的新变化(作文题,北京邮电大学,440)

探讨网络环境下“场景设定”理论的特点、意义及发展(论文题目,北京印艺学院440,2022)

结合实际谈谈线上议程设置机制(作文题,华南理工大学2022年第334期)

算法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冲击和影响? (讨论,辽宁大学334,2023)

从议程设置到议程整合的理论变迁(英文资料)(Discussion,苏州大学334,2023)

知识鸿沟、数字鸿沟

数字沟渠(术语解释,上海外国语大学440,2023)

智力差距(术语解释,山西大学440,2023)

数字反馈(术语解释,暨南大学707,2022)

代际数字鸿沟(术语解释,西南大学440,2023)

数字鸿沟中出现的新现象(简答,江西师范大学440,2023)

首先阐释了“知识鸿沟理论”的概念,结合实际,探讨了老年群体面临数字鸿沟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 (论述题,中央财经大学440,2023)

材料: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谈谈如何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讨论,重庆理工大学440期,2023)

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应用研究(简答题,华侨大学440,2022)

请讨论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现象以及缩小鸿沟的可能性。 (论述题,河南大学440,2022)

谈谈你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并提供扩展解释,不少于1000字。 (短文,华东师范大学,718,2022)

素材:《被二维码抛弃的2亿老人》-健康时报 问题:请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上述社会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论述题,中国地质大学642,2022)

您认为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应用是否起到了弥合数字鸿沟的作用,还是进一步加剧了数字鸿沟? (简答题,北大深圳财经报2023年第334期)

老年人数字化幸存者的问题与治理(讨论,暨南大学707,2023)

互联网时代如何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简答,广西大学440、2023)

其他

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简答,山东大学618、2022)

传统媒体意见领袖与新媒体意见领袖的异同(15分)

社交媒体时代二级传播理论的适用与变化(简答,中国地质大学642、2023)

修炼理论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新媒体时代真的如此吗? (简答,暨南大学707,2023)

第三人称效应在新媒体时代的适用性(简答题,中国海洋大学440,2022)

“沉默的螺旋”的演变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沉默的螺旋”

(1) 效果降低

与传统媒体时期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螺旋”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 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推动,让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再像过去那样“沉默”。 太害怕了不敢说出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开放的话语权就能彻底消除“沉默的螺旋”现象。

1、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多种表达渠道

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信息发布者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社交媒体参与舆论形成的全过程。 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即使处于不利地位,人们也可以畅所欲言。 在网络表达意见的空间中,弱势群体获得了打破沉默、表达个人需求的新渠道,并有机会针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改变了个体对社会的趋同性和顺应性。大众媒体传播力强。

新媒体环境下,公民不再沉默,将敢于表达最真实的意见。 因此,在信息传播中,即使人们反对主流意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孤立。 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摆脱了被孤立的恐惧。 此外,人们可以通过发表匿名意见来逃避孤立的恐惧。

2、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使传播更加及时、广泛。 新媒体将单线传播转变为两线互动传播。 过去,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政府是信息的唯一持有者,公众必须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新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让公众有发言权,政府可以在网络上观察和收集民意。 此时此刻,网民和政府已经成为一个互动的整体,形成一种相互平衡的状态。

3.新媒体环境下的匿名性

由于传播方式的特点,新媒体在匿名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它不仅可以用来传播信息,还可以成为结交朋友的平台。 人们可以匿名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现实生活中不敢实现的言论自由,暂时摆脱被孤立的恐惧。

4、新媒体环境下“舆论氛围”受到影响

在互联网不发达的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习惯于凭“舆论氛围”的“面子”行事。 但今天不同了。 您可以匿名说这个产品不好,也可以添加图片来证明您的话。 由于是匿名的,您的信息不会暴露于公众,您也不用担心被黑客攻击。 您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您的想法。 新媒体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公众话语权,但仍无法完全摆脱“舆论气候”。 因此,新媒体只是对“舆论气候”产生影响,并没有彻底改变它。

(2) 仍然适用

这一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从众心理、“社交孤立恐惧”、“准感官统计”能力、“舆论氛围”压力依然存在,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了。

1、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害怕社交孤立”和从众心理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和从众心理是人类的社会本性,不会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或改变。

互联网的匿名性只是为人们提供了通过技术手段隐藏真实身份的工具。 人们一旦察觉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将被揭露,为了防止自己被社会孤立,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

2、新媒体时代强化了人们的“准感官统计”能力,“舆论氛围”依然存在

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点赞、转发、评论等功能,让人们更容易察觉“多数意见”和舆情走向,让人们的“准感官统计”更加精准。 此外,新媒体时代“舆论氛围”的压力依然存在。

在网络环境中,观点相似的人会聚集在一起,随着越来越多观点相同的人加入,就会形成“舆论氛围”,引发“沉默的螺旋”。

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表达自我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的分配并不均等。 意见领袖的意见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影响大多数人的态度倾向,从而推动“舆论氛围”的形成。

3、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体依然营造“舆论氛围”

许多传统媒体都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公众账号。 从这些公众号的互动量和粉丝数来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传统媒体始终占据绝对优势。 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也在转型,更加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改变与受众的互动方式。 这些变化使得大众传媒在新媒体时代依然能够营造“舆论氛围”,对个体群体产生重要影响。

“反沉默螺旋”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主要性能

“反沉默螺旋”是指在互联网虚拟社区平台上,持有少数意见的网民即使面临主流意见的压力,也不再选择保持沉默。 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反沉默螺旋”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众表达个人观点的意识不断增强

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使受众本身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在这种环境下,个别观众表达意见的意识逐渐增强,并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 他们通过在线互动实现与他人的交流。 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和互动性大大减少了他们的顾虑,对被孤立的恐惧逐渐被自我表达的意识所取代。

2.个体观众的从众心理逐渐消退

“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恐惧造成的。” 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的垄断。 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双向且平等。 参与传播活动的个体受众变得相对独立。 个人可以对事件或问题发表评论,屏蔽自己不喜欢的内容,甚至删除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评论。

3、个体受众网络影响力逐步提升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能够推动舆论更加接近真相的力量。 这种力量表现在观众中少数人的坚定意志、惯性意见和坚持。 强烈的态度可以对整个受众群体产生有益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的协同效应,促进新的协同效应的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占据多数的受众群体不再长期占据强势地位,小众受众群体也不再保持沉默,而是积极寻找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人们的关注。 。

(二)形成原因

1.网络信息传播多元化发展

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互联网通信具有许多优点。 沟通渠道的多元化,让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变身传播者,传播信息; 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大大提升了沟通的效率,也提高了沟通的互动性。 人们会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面对主流观点保持沉默。

2、骨干分子和意见领袖的引导

“沉默反螺旋”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推手是少数意见的中坚力量。 他们可以迅速聚集志同道合的伙伴,并通过引导,展示弱势观点并逐步扩大。 随着意见领袖队伍的壮大,会提出越来越多的不同意见。 当你找到认同自己观点的意见领袖时,你会有一种极大的亲切感,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组织一样,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他们。 意见领袖。

议程设置的演变和发展

议程设置理论的三个发展层次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由来

1968年,美国传播学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当年美国大选前夕进行了一项受众调查。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大众媒体问题的突出程度对公共议程具有重要影响。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联合发表了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标志着这一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正式形成。

2. 属性议程设置

1997年,麦库姆斯和肖在研究西班牙选举的论文中提出“属性议程设置”,即大众媒体不仅能告诉公众“想什么”,还能成功地告诉公众“如何思考”。

3. 网络议程设置

21世纪不断变化的媒体生态也在不断挑战议程设置理论的有效性。 为此,麦库姆斯及其中国弟子郭雷博士提出了第三层次的议程设置理论——“网络议程设置”。 其核心观点是:影响公众的不是单一的问题或属性,而是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认知网络; 新闻媒体不仅告诉我们“思考什么”或“如何思考”,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将不同的信息碎片连接起来,构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主体和话题的演变

以人为本的需求的差异和变化是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演变的驱动力。 尽管广大民众十分重视他的传播者身份,但他自身的“引导需求”依然十分明显。 并且随着媒体技术的迭代和发展,媒体来源更加多元化,媒体信息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导致公众的定向需求不同。 媒体形式和指导要求的变化,自然会导致媒体议程设定主体的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的演变

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主体是编辑和记者; 新媒体时代,不仅传统媒体可以发布信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自媒体,比如微博、微信等来发布信息。 普通网民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并发布。 这种信息发布模式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中心化模式,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模式。 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发布模式也导致了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主体更加多元化。 在线社区和意见领袖都是在线议程设置的重要主题。

2. 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演变

传统媒体的话题设置更多地侧重于社会重大事件等硬新闻和硬新闻,更多地关注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 网络媒体的话题设置多以软新闻、软新闻为主,重点关注体育、娱乐、游戏等。而且,网络上的个人议程设置多种多样、鱼龙混杂,根据不同的个人爱好、个人修养、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各种话题之间的切换频率加快。

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机制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议程设置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媒体之间议程设置的共鸣、共振、断裂和溢出。

一、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机制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议程设置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复杂。 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议程设置机制中,跨媒体议程已成为议程设置的一个突出现象。 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媒体间的议程设置媒介范围更广、频率更快、种类更多。 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的议程设置从传统媒体转向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议程设置。 媒体之间的议程设置类型主要表现为共振、共鸣、破裂、溢出等。

2、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机制的共鸣与共鸣

“共振效应”是由学者诺埃尔·纽曼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媒体中也存在“意见领袖”。 即大量信息被一些主流媒体报道后,其他媒体也会跟进报道,从而引发媒体间的报道热潮。 一系列反应。 新媒体兴起初期,社会舆论先由传统媒体报道,后由网络媒体报道。 多媒体舆情传播的过程和方式自然是媒体间议程设置的“共振效应”。

共振是不同物体同时以相同频率振动的现象。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全面崛起后,主流传统媒体的议程意见领袖作用逐渐淡化。 许多问题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后普遍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从而引发媒体议程设置的共振现象。

三、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机制的断裂与溢出

与共鸣现象相反,新媒体时代的另一个普遍现象是媒体议程设置的断裂。 当一种媒体认为某事件非常重要并予以重点报道,而另一种媒体则认为该事件不重要并且对该事件非常冷漠时,就会发生破裂。 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断裂现象时常发生。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主要涉及传统媒体人对信息的选择、编辑和加工,然后通过传播渠道进行传播。 跨媒体议程设置也主要在各类传统媒体之间进行。 这种媒体议程设置显然是一个封闭的过程。 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媒体通常通过个人、社区、网络媒体提供商和各种媒体具有交叉设置和影响力。

知识鸿沟和数字鸿沟的演变和发展

“知识沟”理论背景的变化

“知识差距”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其前提是媒体提供的内容有利于用户知识的提高。 然而,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理论条件发生了显着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过多和“错误信息”泛滥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产生,远远超出受众的真实需求。 美国传播学学者丹·席勒观察到大量的“错误信息”。 他认为这些信息不仅对人类知识的增长无益,反而会损害我们的认知能力,消耗我们的精力,“严重削弱人类的真正能力”。 需要”。

2.“看门人”的消失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传统的“把关人”逐渐退出。 对于自媒体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已经基本消除。 他们的交往标准千差万别,各种兴趣、偏好、价值观混杂在一起。 在社交媒体领域,新闻的“把关人”与“消费者”合二为一,“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而如何“把关”则完全取决于他们。 由兴趣决定。 在未经“把关人”过滤的信息海洋中,人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3.媒体依赖性增加

随着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出现,人类与媒体实现了无限融合,依赖的可能性被无限放大。 在新媒体的使用中,对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依赖最为突出。 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会给用户带来许多问题,包括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心理健康问题。

鉴于上述新特征的出现,“知识鸿沟”的形成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并处于受益与受损的矛盾状态:通过新媒体的使用,人们将确实像传统媒体时期一样继续宣传知识。 生长; 但如果考虑到新媒体的负面特征,接触和使用媒体也会损害人们的认知能力,阻碍知识的增长。

数字鸿沟的演变逻辑

数字鸿沟问题的本质是数字技术成为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重要因素。 数字技术驱动数字鸿沟演进变化的内在逻辑,源于数字技术驱动人类信息传播机制的范式转变。

数字鸿沟1.0——访问鸿沟:在Web 1.0阶段,网络传播的机制仍然类似于传统大众传播的一维自上而下的模型。 这个时期是数字鸿沟1.0阶段,主要是接入层面的差距。 主要还是类似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的知识鸿沟、信息鸿沟的信息和内容的获取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数字鸿沟2.0——素养鸿沟: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传播2.0不仅成为互联网的主导传播机制,也开始成为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机制,并不断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也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深层次结构中。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读写能力差距已超过接入差距,成为数字鸿沟的首要挑战。 网民是素养差距的主体。

数字鸿沟3.0——智能鸿沟:2020年代,随着基于算法的智能通信的强势崛起,社会信息传播机制开始进入由机器和算法直接驱动的新阶段。 智能通信的技术领军者主要是科技公司,资本驱动是当前智能通信的核心特征。 因此,智力鸿沟的“麻烦制造者”主要是由资本的一维力量驱动,缺乏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基本制衡。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形成与治理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在使用新智能技术时面临的困难剥夺了他们的数字权利,使他们成为被新科技生活遗忘和排斥的群体。

(一)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

1、电子产品拥有率低,网络消费市场供给不平衡

代际差异是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重要表现之一。 老年人和年轻一代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其他软硬件的接入和使用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老年人使用非手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比例明显低于年轻人。 而且老年人的电子产品拥有率和使用率较低,使用功能简单。 其中大部分无法覆盖当今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应用场景。

2. 数字原生话语霸权构建的文化壁垒

数字原住民是那些从出生起就接触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的人。 数字原住民乐于创造和传播各种时髦但松散的词语,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完成数字文化和传播规则的变革。 这些数字原住民自发创造、传播、共享的话语和符号系统构建了一个仅限于同龄人的领地,而老年人则被隔离在屏障之外。

3、主观的疏离与反抗

除了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外,老年人的主观排斥也是阻碍他们融入数字生活的根本原因之一。 老年人在使用新的智能技术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身体不适会让他们退缩。 此外,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频发,让老年人群体缺乏安全感,更加主动地选择疏远数字社会。

(2)弥合差距:多方合作,以帮助“银发人”融入智能生活

1.政府:领先的顶级设计并增加技术创新

在解决老年人之间数字鸿沟的问题时,政府应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并领导顶级设计。 对不同地区老年人群体的数字生存和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和小组细分,并根据当地条件引入相应的支持政策。

政府还应积极倡导在各个部门部署衰老友好型转型,引入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老年人的智能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即老年人,即老年技术,并鼓励公司旨在改善生活和生活和生活和生活。老年人的福祉。 由于他们的高龄和教育水平,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不再具有成功融入数字生活的条件。 国家政策还必须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人群,并为他们保留渠道,以使他们的生活取消。

2.企业:开发蓝海市场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为了解决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企业还应承担某些责任,开放为老年人生活的Gerontech市场,有助于将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并增强研究和发展以及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智能码头和应用的应用设计。 优化。 对于具有强大学习能力和某些经济基础的老年人群体,企业应加强开发智能产品和应用“互联网 +智能老年护理”的努力。

3.社会:进行数字教育和经验,组织老年互助团体

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各种社会群体还应自发地采取数字教育行动,以普及老年人的数字生存技能。 高级大学和社区等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都可以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利益和学习特征的课程,专业和系统地帮助老年人提高其数字应用能力; 他们还可以通过宣传和促进,现实生活参与等来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消费参与意识和经验。

此外,家庭也是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最后一英里,也就是说,鼓励年轻人向家里的老人提供数字文化的反馈,帮助老年人建立了对融入数字社会的信心,克服焦虑并抵制互联网,并加速整合到数字生活中的步伐。

参考:

[1]丁扇。 关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沉默螺旋”理论的演变[J]。 西方学术事务杂志,2023年(07):113-116.DOI:10.16721/j.cnki.cn61-1487/c。 2023.07.031。

[2]张江明,方宁大。 智能鸿沟:数字鸿沟范式移动[J]。 现代传播(中国传播大学杂志),2022,44(04):133-142。 doi:10.19997/j.cnki.xdcb.2022.04 .018。

[3] Li Qingqing。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议程设定理论的进化和发展[J]。 中国出版,2021(16):28-31。

[4] Wang Yanling,江外。 数字鸿沟在老年人之间的痛苦以及桥接它的方式[J]。 新闻爱情2021(07):31-34.doi:10.16017/j.cnki.xwahz.2021.07.008。

[5]太阳Yashuo。 重新考虑新媒体时代[J]中的“沉默螺旋”理论。 媒体论坛,2021,4(01):24-26。

[6] Chen Lifang,Guo Qiwen,Chen Mo。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反对螺旋”现象和在线公众舆论指导的研究[J]。 出版,2019(22):83-85.Doi:10.16491/ j.cnki.cn45-1216/ g2.2019.22.026。

[7] Wang Jianfeng。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在“知识差距”中重新检查知识概念[J]。 2019(05):19-21.doi:10.16017/j.cnki.xwahz.2019.05.005。

[8] Shi Anbin,Wang Peinan。 50年的议程设定理论和研究:可追溯性,进化和前景[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24(10):13-28+127。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博主,如有疑问,请联系(762063026)。
本文地址:https://www.wuyouseo.com/yingxiao/1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