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历史回顾:自媒体的演变!

作者:无忧博主 2024-04-07 浏览:4
导读: 一2003年,美国人提出了“we media”这个术语,中文翻译过来是:自媒体。2005年,Blog进入中国并开始在社会公众层面上得到认知,中文的叫法有些小争议...

2003年,美国人提出了“自媒体”一词,翻译成中文就是:自媒体。

2005年,Blog进入中国并开始获得公众的认可。 这个中文名字略有争议,但大多数人都认可“博客”这个词。 博客是继早期互联网个人网站之后自媒体的典型应用。 到2008年博客的鼎盛时期,中国已有1亿个博客。

2009年,新浪试水微博,利用其强大的媒体属性,将微博提升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2011年,新浪微博达到顶峰状态。 尽管如今它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它仍然声称拥有 6000 万的日活跃用户。 是继博客之后又一典型的自媒体应用。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最初是作为人际交流的个人通讯工具。 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公众号),立即引发大量机构和个人入驻并开设自己的账户。 从某种意义上说,被微博打败的博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获得了重生。 如今,微信公众号已达800万个,相当于每16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中存在大量的个人自媒体,并且基于这些自媒体形成了自媒体联盟,从早期的自媒体,到后来的野马联盟浑水联盟等等,到今天新兴的。 界面自媒体联盟。

如果把2005年的博客视为自媒体的起点,那么中国自媒体已经走过了十年。 如果推回到早期的个人网站,也快二十年了(但早期的个人网站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百万级的水平)。 然而,风起云涌的自媒体风潮,及其模糊的让百花齐放的商业套路,确实是由微信公众号推动的。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上线时间是2012年,但准确的日期应该是:8月23日正式上线。 但在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参与者,大多数都在试水。 说实话,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文本编辑器简直简单得难看——任何博客平台上的编辑器都比它好。 但到了2013年,很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媒体工具,尽管它的编辑器是如此粗糙。

多亏了两个原因。

首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受到中国普通百姓的欢迎。 与微博不同,微信公众号允许长文本——140个字符有时无法解释任何事情。 但与博客不同的是,微信公众号可以在手机上阅读。

其次,更重要的是,微信公众号依附于一个强大的社交网络:朋友圈。 这就是为什么各种新闻客户端也推出了类似公众号的自媒体功能,但仍然无法与微信竞争:他们缺乏社交网络。 我一直有一个假设:用户通过朋友圈来阅读文章,即使这篇文章是他们个人订阅的公众号推送的。 这个假设后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腾讯官方表示,数据显示,80%的用户会通过朋友圈进行阅读。

更重要的是,微信还拥有强大的人际沟通场景(点对点沟通)和群组沟通场景(群组),这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

换句话说,微信的分享系统让一帮自媒体人如鱼得水。

2014年,自媒体开始收获。

一些人通过经营自己的自媒体账户实现了商业变现。 这包括为商业公司代言,包括给商业公司做广告,也包括出名后以KOL的身份参加各种会议、讲座,成为公司顾问等等。

还有一些影响力巨大的自媒体账号,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粉丝经济。 他们组织“**聚会”,销售“**牌”商品,干得不错,玩得不亦乐乎。

不得不说,这些自媒体号中不乏媒体人。 他们已经擅长内容制作,并且精通沟通。 一时间证实了微信“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说法。

毫不夸张地说,2014年对于2013年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人来说是转型年。当然,必须承认这里面也有80/20的法则。 大多数自媒体人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变现。 但这一小群自媒体人——相对比例而言,是一小群人。 从绝对数量上来说,恐怕不低于十万,甚至数十万。 相当于他们的收入每年从几十万到更多,可以达到几千万——注意,这是个人。

事实上,以个人身份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创业”的开始。 它的门槛很低,不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 2013年开始积累粉丝的人在2014年实现盈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

到2014年下半年,一些迹象表明,微信账号的操作者变得越来越低效和粗心。

有两个原因。

首先,微信官方政策开始向企业运营的公众号倾斜。 比如2014年底推出的“认证制度”(我个人的理解是微信生态中的商标注册)只是针对企业的。 只有拥有运营账户的人才能申请。 而且,个人认证早在2014年(或者可能是2013年底)就已经停止了。

其次,微信开发了大量的技术工具。 如果你不好好利用这些工具,你很可能在争夺注意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使得微信公众号包括生产、运营和技术开发三个部分。 如果前两者可以一个人完成的话,再加上技术的发展,确实不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个体能够承受的。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必须以团队为基础。

资本市场在2014年就注意到了微信自媒体。

我知道的一个很小的例子是一个发布导购文章的微信公众号。 运营仅仅三个月,就吸引了一家比较知名的VC投资,金额过百万,估值在千万左右——好吧,我不是吹牛,我也不是说说而已任何一个。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它们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值得吹嘘。

但我们自媒体的所谓“自媒体”,在2014年收获之后,因为商业收入和商业路径,开始制度化、公司化。

2015年,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大致会是这样的递进关系:

少数自媒体变成了盈利性自媒体,少数盈利性自媒体变成了企业化、团队化、小微新兴媒体组织。 但再次强调:所谓少数是相对的。 从绝对值来看,不会少。

报道组旗下的界面最近成立了一个自媒体联盟,号称有四位数的自媒体人加入。 它具有规模巨大、内容丰富等特点。

这甚至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口水战。

我在界面上和一些人关系很好,我也在电话里谈过这件事。 据称,界面是想利用这些自媒体人来丰富自己网站的内容,同时给予自媒体一些物质利益和影响力传播奖励。

坦白说,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与平面媒体的专栏和网络媒体的邀请没有太大区别。 从内容生产机制来看,大概就是这样。

不过,还有一只825基金被报道,目标规模为12亿。 成立之初就宣称将是“致力于投资早期新媒体项目,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项目的专业风险投资基金”。 截至目前,已投资项目26个。

我其实觉得825基金可以多关注一下这群四位数的自媒体。通过界面的运作,可能会产生一些值得投资的好的创业项目。

我一直认为浙报的“资本强媒体”、浙报的“集团的集团就是联合体”是可行的、理论上光明的理念。 自媒体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企业化、机构化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风险基金的介入恰逢其时。

经过十年个人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磨练,我们终于走到了大型机构媒体的边缘。

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进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博主,如有疑问,请联系(762063026)。
本文地址:https://www.wuyouseo.com/product/17677.html